大头针、别针、珠针、各种针的生产。

当年青岛制针厂:这项“中国制造”了不得

2021-03-03 19:03
316
  • 作者:据 《城市信报》      形成日期:2018-03-05



尹致中   图右:冀鲁制针厂旧照,已拆除

    提起尹致中,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,可是说到青岛制针厂,父辈们都有印象。该厂生产的钢针曾风靡一时,它的前身是冀鲁制针厂,正是由中国制针工业的创始人尹致中在民国二十年(1931年)创办。冀鲁制针厂是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 ,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并出口至东南亚。由于质量要求严格,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,该厂从一个车间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制针工厂,填补了中国制针工业的空白,结束了仰赖洋针进口的历史。而尹致中对青岛乃至整个国家的实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。

创办中国第一家制针企业

    早在上世纪初期,德国针和日本针称雄于世,也垄断了中国的制针市场,中国人用的缝纫钢针,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,南方用德国针,北方用日本针。从1924年东渡扶桑进入广岛制针厂起,这个来自山东莱阳的青年人就从未停止过追求“中国制造”的理想。而面对洋人通过倾销“洋针”不断掠夺国人钱财的现状,在“抵制洋货,振兴民族工业”大潮的鼓舞下,尹致中更是产生了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制针工业的想法。

    1926年尹致中东渡日本,在制针厂学徒,后进入广岛高级工业学校学习,对制针技术基本有所掌握,还为日本商人经销过日本针,在这期间,他自学成才,熟练地掌握了日语,还结交了不少日本制针业的朋友。1928年,尹致中回国。同年,他第一次去日本购买制针设备,谁知机器运到下关,被日本海关以禁止制针机器出口为由予以没收。无奈之下,尹致中将再次购买的机器拆卸散装,避开日本海关运回青岛。谁知股东们看到一堆破铜烂铁,日籍技师索薪又高,纷纷退股。

    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孙保锋在《青岛民族工业百折不挠》中称,1929年,尹致中创办的忠记针厂因陋就简开工后,由于资本缺,原料少,成本高,质量次,产品毫无销路,企业勉强维持到1930年下半年。此时,华北各地抵制日货给尹致中以转机,有华商来青将“忠记”存针全部收购,并签订包销合同,方才还清外债,有所起色。正当尹致中准备大干一场时,有大股东见制针业利润丰厚,乘机以高价购买忠记针厂的产权和商标。这一次,为打造中国制针工业呕心沥血的尹致中,选择了退出。

    但是,愈挫愈勇的尹致中绝不是退却。他在筹得天津、济南等商号的4万元股本后,在青岛筹建新厂,定名冀鲁制针厂。因为有天津公裕号、济南公裕东两家针商的股金和尹致中个人的股金(天津公裕号和济南公裕东的股东是河北人,尹致中是山东人),故称冀鲁制针厂。再次创业,由天津、济南股东任监理,尹致中任厂长。

    冀鲁制针厂的开办,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。时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、青岛市长沈鸿烈,都到厂参观题词,国民党头面人物宋子文、孙科也到厂参观,并拍成电影,扩大影响。

    尹致中和他的冀鲁制针厂改写了“洋针”垄断中国市场的历史。这家中国最早的大型现代制针厂,不仅使尹致中成为民族工业一代巨子,也让青岛成为抵制洋针的策源地和大本营。

巧妙掌握日本制针模型技术

    冀鲁制针厂开工生产后,可谓一帆风顺,生产出的优质钢针很快便畅销全国。然而,好景不长,新的困难接踵而来。一是针厂开工伊始,国内没有与制针相匹配的原材料,全靠偷着从日本进口,二是制针设备上的一个重要配件“制针模型”,没有图纸,不会做,也得依赖进口。

    日本人见中国有了自己的制针厂,使他们的出口收入大大降低,能不生气?当他们得知中国制针的原材料及“制针模型”还得依赖日本进口时,便想出来个“釜底抽薪”的恶毒计划,就是通过阻止制针原材料及“制针模型”向中国出口,造成中国制针业的“无米下锅”,从而下马停产。

    其实,原材料问题,尹致中早有打算。赵汝永在《尹致中和“冀鲁制针厂”》中称,国产的材料肯定比进口的便宜得多,因此,冀鲁制针厂开工同时,他便向国内有关厂家提出要求,请他们协助生产制针用原材料。很快,好几个厂家便研制出了制针用原材料,在日本人刚开始中断对中国出口制针原材料时,冀鲁制针厂也正好借机与日方供应商中断了供应后,用国产原材料生产了。可以说,在原材料问题上,基本上没受影响。

    尹致中觉得仅仅靠引进技术换不来真正的市场,只有掌握核心技术,再技高一筹,民族工业方能自立自强。他不再去买机器,而是高价购得日本最新发明的“连三制针速度机”图纸,组织人员反复研究改进,研发出新型CCY式制针机。该针机能将过去需要三台机器的砸鼻、穿孔、切断等三道工序,独立完成,提高效率200倍,同时节省原料,大大降低成本。此项发明获得国民政府注册专利,被实业部授予一等奖,还被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工业展览会超等奖。

    至于“制针模型”,还真让尹致中费了不少脑筋。据说,日本制针技术乃窃取自德国。德国为垄断制针技术,曾规定在德国针厂工作的外国人,终生不得离厂回国。有一个日本人,在德国针厂学会了制针技术后,又将制针机器图纸用薄纸描绘下来,以蜡丸封好,吞下肚自杀身亡,因为尸体运回故国是谁也不能阻挡的。待尸体一到日本,日本有关财团技术人员便按照与死者的事先约定,剖腹取丸,从而掌握了德国先进的制针技术。

    而尹致中则用高薪从日本引进制针技师直田。直田对“制针模型”技术绝对保密,他与厂方立约:不在厂内工作,模型由他亲自送交,不许厂里任何人到他住所去。

    尹致中相中了精明能干的青年胡田五,派去给直田当佣人。胡田五是个喜欢钻研技术的青年,他偷偷学制模技术,在尹致中家中的密室进行试验。仅用半年时间就试验成功了,直田还蒙在鼓里呢。后来,尹致中与直田解除了合同。

    正是通过技术引进、革新和赶超,冀鲁制针厂闯出了一条民族工业的自立之路。冀鲁制针厂生产的“警钟”、“黑龙”、“兽王”等品牌民用和工业钢针,行销全国,并出口南洋、印度一带,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能赚取外汇的产品。

   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,这个厂已发展成有百余间厂房,百多台主机,600多名工人,能生产工业、民用多种钢针的生产厂家,月产量达到500多箱(每箱25万支)。还在上海、天津、济南、西安、武汉、重庆等多地设立了经销机构,产品行销全国各地。

重人才,创办青岛职业学校

    尹致中等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发展民族工业,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才。当时青岛只有礼贤中学高中部设有“工程科”培养土木工程人才,此外没有专业学校。于是,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应运而生,简称“高工”,校址就设在杭州路原日本四方寻常小学,1950年迁址于黄台路日本女子高等学校。它相当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中专。

    说它是“高级”,是创办人尹致中沿袭日本教育的提法,并不是高等教育。青岛“高工”的成立,为青岛职业教育及培养工业人才立了个大功。其中,尹致中功不可没。

    青岛“高工”依据青岛工业情况,开办机械 、纺织、化工三个专业科目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,第一期入学生适逢毕业,经短期在济南培训后,大部分分配在青岛市,成为当时青岛各工厂的高级知识分子,在青岛纺织厂、橡胶厂、染料厂等厂成为“高工帮”。

    青岛解放后,青岛市军管会工矿部(掌握青岛工业等事务的权力机构),很重视青岛市唯一的工业职业学校。除了从当时张店新华制药厂派干部、工业工人接收青岛“高工”外,还特派博山市工矿部部长张协和负责青岛“高工”的今后发展。仅两个月时间,他就主持济南、青岛、潍坊等地的六个中专及职业学校合并,成立山东工业专科学校。1950年,山东工业专科学校又升级为山东工学院。

先后在多地创办工厂

    “七七”事变后,尹致中去上海,在法租界设立大中工业社临时制针厂,后在香港开设大中工业社制针厂,在重庆设立大川实业公司机械厂、石棉厂。1942年,尹致中在成都成立大星实业公司,并任重庆机器同业公会理事长,国民政府经济部干事、生产局顾问。

    1945年日本投降后,尹致中回青岛,收回冀鲁针厂。1946年夏,工厂复工,尹致中又标得敌产大福染织厂、大信化学公司、大北木厂,并任青岛市工业会理事长、青岛市参议会参议员。1947年,尹致中当选行宪国民大会代表。

    1949年,尹致中去台湾,在台湾创办大东公司。1952年,尹致中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主席、名誉主席;1962年,在香港创办大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,专营制铁及船舶业务;1969年,创办螺丝总汇股份有限公司。1984年,尹致中病逝于香港。

文章转链接地址:http://www.qdda.gov.cn/qddaxxw/qddaxxw/csjy/csyx/shsh/2019/12/04/402811867546a63d01754aa6ff561e14.html